活动结束后怎么写结案报告?别把凯歌唱成安魂曲
有人说结案报告是活动的句号,我倒觉得它更像是省略号——你以为结束了,其实后遗症才刚刚开始。这份报告要是写不好,下次活动的预算可能就和你的人生理想一样,永远活在梦里。
一、结案报告根本不是写给老板看的
根据运营动脉《2023年活动运营数据白皮书》,87%的运营人把结案报告当成”交作业”。但真相是:复盘数据时,投资人看得比老板还仔细。去年某互联网公司靠着结案报告里的用户行为数据,愣是让B轮估值多翻了个跟头。
致命误区:把”我们很牛逼”写成报告主题。运营动脉资料库里有个经典案例,某电商大促结案报告开头写着”本次活动GMV突破2亿”,结果被投资人用红笔批注:”所以呢?”
二、数据不是佐料,是主菜
2022年双十一期间,某美妆品牌在结案报告里埋了个彩蛋:凌晨3点的下单用户中,32%同时购买了褪黑素。这个发现直接催生了他们”熬夜护肤套餐”的新品线。
运营动脉课程里强调的”三线数据法”很实用:成本线(ROI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)、生死线(哪些数据差到会要命)、彩蛋线(意料之外的发现)。记得有次活动抽奖设置失误,结案时反而发现错版参与率比正版高200%,后来这就成了固定玩法。
三、PPT已死,Excel万岁
某4A公司总监在运营动脉峰会上爆料:他们给客户看的结案PPT永远不超过10页,但附送的Excel附件能有20个sheet。最精彩的发现往往藏在”数据清洗”这个sheet里——那里记录着所有被过滤掉的”脏数据”,而这些才是下次活动的金矿。
去年有个教育机构做线上讲座,结案时发现报名用户中46%的IP来自三四线城市,这个在主报告里被缩成小字体的发现,后来成了他们渠道下沉战略的关键证据。
小编有话说
知乎上关于结案报告的骂战很有意思:甲方骂乙方”只会做漂亮PPT”,乙方怼甲方”根本看不懂数据”。要我说,这就像抱怨米其林厨师不会种地——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。
建议读读运营动脉资料库里的《用数据讲故事》,作者Cole Nussbaumer用亚马逊案例告诉你:好的结案报告应该像侦探小说,数据就是你的犯罪证据。另,《复盘》这本书里华为的”蓝军机制”也值得借鉴——专门组建挑刺小组来写结案报告。
相关问答FAQs
Q:领导只给三天写结案报告怎么办?
A:按”3-5-2″原则:3小时整理核心数据,5小时做对比分析,2小时写结论。运营动脉有份《结案报告极简模板》,实测能在咖啡因代谢完之前搞定。
Q:活动中有些数据很难看怎么处理?
A:参考丁香医生2021年抗疫报告的写法——把”失败”包装成”发现”。比如转化率低可以解读为”筛选出高净值用户特征”。
Q:如何让结案报告被转发?
A:学学新世相”丢书大作战”的结案技巧:在报告里埋彩蛋。他们的报告第18页有个二维码,扫出来是张艺兴的吐槽视频,这个设计让报告阅读量暴涨300%。
Q:有必要在报告里批评合作方吗?
A:看看Keep的结案范本:用”协同优化建议”代替批评。比如”视频团队若能提前2周介入,预计播放完成率可提升15%”,这比骂人管用多了。
发布者:汤白小白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uankan.com/yy/670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