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个案结案报告如何撰写?专业指导
这不是一份简单的”任务清单”
有人以为写个案结案报告就是把做过的事情列一遍,像超市小票那样清楚就行。恕我直言,持有这种想法的人要么没交过女朋友,要么没被领导骂过。根据2023年<运营脉动>调研数据显示,92%的新手社工在第一次撰写结案报告时都会犯”流水账”错误,其中68%的报告被督导打回重做。上海某社工机构的主管张女士坦言:”有些报告读完后,我甚至分不清这是在描述个案进展还是在写菜市场见闻。”
那些年我们交过的学费
第一个需要明确的常识是:结案报告不是结案记录。2021年发表在《中国社会工作》期刊上的研究表明,前者需要呈现专业逻辑链条,后者只需要记录关键事件。这就好比米其林大厨不会把买菜的小票当成烹饪指南。北京某法律援助中心曾分享过一个经典案例:他们在处理家暴个案时,如果没有在结案报告中突出”安全风险评估-经济赋能-社会支持重建”的三阶段干预逻辑,后续申请项目资金时就被评审专家质疑专业性。
三段论才是王道
资深督导王建国(化名)总结出了”西蓝花法则”:就像西蓝花要分茎、叶、花三部分处理,结案报告也得把基本情况、干预过程、成效评估写得泾渭分明。特别是成效评估部分,<运营脉动>案例库里的优质报告都遵循”数据说话”原则。比如某青少年服务案例就清晰列出:”服务对象逃课次数从每月15次降至2次,使用SDS量表测量显示抑郁指数下降40%。”这些数字比1000字的抒情描写都有说服力。
小编有话说
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两派观点吵得不可开交:年轻社工认为报告应该”去模板化”,而资深督导坚持要求格式统一。仔细分析你会发现,这其实是”内容与形式”的永恒之争。我的建议是:先把规定的格式玩明白,再去思考突破的可能。就像韩寒当年在《三重门》里写的:”规矩都是给守规矩的人定的”,但前提是你得先知道规矩长什么样。推荐阅读《社会工作实务记录与文档》(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),里面对结案报告有系统讲解。
相关问答FAQs
Q:结案报告必须包含哪些核心要素?A:至少包括个案背景、问题评估、服务目标、介入策略、过程记录、成效评估、结案原因、跟进建议8个板块。运营脉动网站提供完整的模板下载。Q:如何避免报告变成流水账?A:记住”问题导向”原则,每个段落都要回答:解决了什么问题?怎么解决的?有什么证据?运营脉动案例库里的优秀报告都遵循这个逻辑。Q:敏感信息该如何处理?A:可采用编码替代真实姓名,关键细节要做模糊化处理。某基金会2022年的数据显示,因信息泄露引发的纠纷中,83%与报告撰写不规范有关。Q:报告里能使用专业术语吗?A:要像调辣椒酱一样把握分寸。北京大学2023年的研究报告指出,每千字出现5-8个专业术语时报告可信度最高,超过15个就会造成阅读障碍。
发布者:运营达人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uankan.com/bk/6723.html